Jump to...
redirecting...

Log for Ubuntu 台灣社群

會,夥伴們:KDE 25 年回顧 (★ 102 分)

Jonathan Riddell 在文章中回顧自己與 KDE 專案緊密連結的 25 年。他從千禧年剛上大學時開始接觸電腦,覺得 Windows 對開發者不夠開放,因此轉向試用 SuSE Linux 6.2,並透過 KDE 學習 Qt 架構與開放源碼社群的運作,也因此投入自由軟體理念。隨後他接觸到 Shuttleworth 贊助的早期 Linux 發行版,進而參與 Debian 套件製作,之後加入 Ubuntu 團隊,推動 KDE 與 Ubuntu 的整合,催生了 Kubuntu 社群專案。雖然 Kubuntu 後來未能在商業市場上站穩腳步,但仍被 Google、慕尼黑市政府、Weta Digital 等大型機構採用。

隨著 Ubuntu 母公司 Canonical 停止對 Kubuntu 的資助,他轉而與 Blue Systems 合作,發展出 KDE neon,透過 CI (持續整合,Continuous Integration) 模式提供更快的釋出週期。然而隨著人力不足,專案品質受到影響。直到 Valve 委託團隊將 KDE Plasma 調整到能適配 Steam Deck 遊戲主機,開發才有了穩定方向。但 Blue Systems 的創辦人宣布公司即將結束營運,於是 Nate Graham 成立了新公司 Tech Paladin 承接相關業務。Riddell 原本提議將公司改為合作社模式,保障成員的平等決策與利益分配,但最終計畫遭到忽視,他也隨後被排除在團隊之外,結束了與 KDE 的長期合作關係。

他提到多年來在 Blue Systems 與 Tech Paladin 的契約都屬於「自僱型態」,缺乏基本勞動權益,認為這不僅違法,更在生活面造成重大衝擊,例如當他養子的監護權意外被剝奪時,缺乏正式勞動權益使處境更加困難。他認為這種制度是對勞權的侵害,不應被忽視。經歷多年投入與奉獻後,他感嘆雖見證 KDE 從意氣風發到中途低潮再到近年重振,但最終自己卻失去同事、朋友與家庭,留下極大心靈落差。

在 Hacker News 的討論中,許多開發者對 Riddell 的誠懇表白表示同情,有人指出開放原始碼社群往往將個人的健康與情感犧牲給「技術願景」,卻忽略了現實中法律、商業、人際的重要性。部分留言認為,Nate Graham 掌握控制權的方式相當強硬,可能還誤導了其他同事,導致他們與 Riddell 斷絕聯繫。不少人建議 Riddell 應嘗試直接與老同事聯繫澄清,因為保持沉默只會讓既定敘事繼續。也有討論指出這反映開放軟體專案對商業資源高度依賴,使得開發者在少數公司決策下處境十分脆弱。

部分評論者則認為,Riddell 的「合作社」構想雖理想化,但未必能符合所有成員對經營模式的期待,Nate 選擇傳統公司架構或許也有合理之處。然而,對於 Riddell 遭排擠及被迫離開的處境,多數人仍視為 KDE 社群的一大損失。在更廣泛的層面上,這起事件凸顯了自由軟體社群在激情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理想雖美好,但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與人性上的互信,最終仍可能演變為權力鬥爭與情感創傷。

👥 20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65881
何讓 Framework Desktop 運作得更安靜 (★ 100 分)

Framework Desktop 是近期在小型桌機市場引人注目的產品,它搭載了過去僅用於筆電的 AMD Ryzen AI Max APU。這款處理器除了提供極佳的運算速度外,其整合 GPU 也能運用高達 96GB 的共享記憶體資源,不僅能應付一般遊戲,也能處理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等高強度工作負載,因此成為輕量化工作站方案中的亮點。Noctua 作為散熱合作夥伴,最初的改進方式是整合自家 NF-A12x25 風扇與導風管,以降低噪音並維持散熱效率,但他們進一步嘗試導入其經典的風扇護網設計,從而探討是否能讓系統更加安靜。

考量到小型電腦的安全與電磁相容性(EMC,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規範,Noctua 特別重新設計了護網,使孔徑縮小至 5mm 以下,同時增加支撐結構。搭配專屬漏斗型導風管後,測試顯示相比原廠設計,噪音在 50% 風扇轉速下可降低約 7 分貝,在高轉速下則能降低約 5 分貝,而核心溫度卻維持一致。Noctua 雖未計畫量產這組側板與導風管,但已公開 3D CAD 檔,讓擁有 3D 列印機的玩家能自行製作,藉此打造更安靜的 Framework Desktop。

除此之外,團隊還測試了其他組合,例如換用 NF-A12x25 G2 風扇或額外新增 8cm 排風扇。雖然 G2 型號噪音略低,但其最高轉速只有 1800 RPM,不及原廠隨附 G1 HS-PWM 版本的 2400 RPM,因此在極端高溫環境下可能失去性能餘裕。至於新增小型排風扇,雖能微幅降溫,卻同樣帶來更高噪音,因此整體不被建議。總結來說,若玩家有 3D 列印能力,最有效的方式還是直接換裝 Noctua 設計的側板與導風管,這能大幅改善靜音體驗。

在 Hacker News 討論中,多數人認同這不僅是 Noctua 單純風扇品質的功勞,護網設計本身也對降噪貢獻良多,改良過的格柵原理上能降低任何 120mm 風扇的噪音。有些人則提醒,雖然 Noctua 一直以高靜音聞名,但對特定應用,例如 3D 印表機擠出機散熱,風量可能不足;然而在電腦散熱場景裡,多數情況仍能兼顧性能與低噪音。另一位留言者補充,Framework Desktop 搭載的其實是特製版高性能 Noctua 風扇,本身比一般型號更吵,因此搭配新格柵就能兼顧效能與靜音。

部分討論進一步質疑為何 Framework 與 Noctua 合作卻未直接內建這些設計,而要仰賴玩家自行 3D 列印,也有人擔心經過改造後的護網是否真的能維持 EMC 的合格標準。不過,也有網友分享了全無風扇的 DIY 機殼專案,證明在極端客製化的情況下,完全靜音亦可達成。整體而言,討論展現了玩家對靜音與性能取捨的多面觀點,並指出 Noctua 在散熱與噪音控制上的產品特色,使 Framework Desktop 的改裝方案具備相當吸引力。

👥 15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66039
GNU 午夜指揮官 (★ 88 分)

GNU Midnight Commander 是一款採用 GPLv3+(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通用公共授權條款 第三版以上)授權的自由軟體,提供圖形化雙窗格(dual-pane)介面的全螢幕文字模式檔案管理功能。使用者能在同一介面中瀏覽、複製、移動並刪除檔案或整個目錄樹,快速搜尋檔案,並在內建的檢視器、編輯器與差異檢視器中直接操作。它依賴 ncurses(終端機畫面函式庫)或 S-Lang(通用程式庫),讓使用者無論在純終端機、X Window 終端、透過 SSH(Secure Shell)連線,或各式遠端 Shell,都能流暢使用。

安裝方式相當簡單,可透過主流作業系統的套件管理員執行 `apt-get install mc`、`dnf install mc`、`pkg install mc`;macOS 則可在 Homebrew 下輸入 `brew install midnight-commander`。原始碼釋出由 OSU OSL(俄勒岡州立大學開放原始碼實驗室)代為鏡像,官方 GitHub 倉庫則維護最新開發狀態與問題追蹤。線上說明可按 F1 呼叫情境式輔助,亦提供詳盡的手冊頁;主題佈景可使用預設範本或自行到 skins.midnight-commander.org 開發新樣式;社群貢獻與支援資訊則聚集在官方通訊與開發分頁。

社群使用者對 Midnight Commander 多有深刻回憶,其中最流傳的是在 ext2(第二代延伸檔案系統)上,不慎執行 `rm ‑rf` 刪錯目錄後,只要快速卸載磁碟並利用 mc 瀏覽尚未覆寫的 inode,就能從 lost+found 目錄中取回原檔;許多人也慣用 Ctrl+O 在 mc 與一般 Shell 間切換,享受無滑鼠操作(mouseless)的高效率工作流程。這類介面在東歐及前蘇聯地區被稱為 Orthodox File Manager(正統檔案管理器),源自 Norton Commander 的經典設計,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在替代與延伸工具方面,社群提到 Windows 平台的 FAR Manager(及其 UNIX 分支 far2l)、現代圖形化檔案總管 Dolphin(附帶內建 Shell 功能)、Android 上的 Ghost Commander,甚至輕量級的 nnn 檔案管理器。MC 的另一關鍵特色是可自訂的彈出式選單,用以一次執行多條自訂檔案操作指令,讓純文字環境下也能完成複雜任務。

由 Miguel de Icaza 首次開發至今,Midnight Commander 依然被全球系統管理者與開發者廣泛採用,證明其以鍵盤為核心、深入底層命令驅動的設計在現代依舊保持生命力,是任何習慣純終端機作業環境使用者的經典首選。

👥 52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71481
GNU Midnight Commander 檔案管理器 (★ 105 分)

GNU Midnight Commander(簡稱 `mc`)是一款文字模式、雙面板式的檔案管理器,隸屬於自由軟體,並採用 GNU 通用公共授權條款(GPLv3+)。這個工具透過文字介面函式庫如 ncurses 或 S-Lang,能在一般終端機、X Window 終端機、ssh 連線及各種遠端 Shell 上使用。它提供完整的全螢幕操作體驗,支援檔案與目錄的複製、移動、刪除,以及檔案搜尋與 subshell 指令執行,並內建檢視器、編輯器以及差異比對工具。安裝方式相當簡單,在各主流作業系統如 Debian/Ubuntu、Fedora、FreeBSD 或 macOS 上都能透過套件管理程式快速安裝。使用者也能透過 GitHub 專案庫或官方釋出的原始碼自行編譯安裝。此外,Midnight Commander 支援主題外觀,官方網站還提供使用者設計的「skins」資源,並有完整的說明文件與線上協助讓入門者上手。

Hacker News 上許多使用過 Norton Commander 或其他所謂「Orthodox File Manager」的老用戶,都把 Midnight Commander 視為精神繼承者,並分享他們的回憶。有開發者提到自己在 1990 年代甚至用它來救回誤刪的論文檔案,因為在當時的 ext2 檔案系統(沒有日誌機制)裡,`mc` 能瀏覽仍存在磁碟上的 inode,幫助快速復原被 unlink 的檔案。這讓人懷念當年靠 `mc` 挽救絕境的經驗。也有人提到它對於初學者尤其重要,因為比起純命令列操作,`mc` 的鍵盤快捷鍵與直覺式介面降低出錯風險。許多人更把它與 DOS 時代的 Volkov Commander、Total Commander 或 FAR Manager 相提並論,表示這些工具在檔案管理效率上造成持久影響。

討論中也出現當代應用的趣聞,有人說在容器化環境(Docker 或 Kubernetes)中若能加入 `mc`,就像在容器裡有個方便的 `ls` 輔助工具,能顯著改善操作便利性。甚至有開發者覺得在 Kubernetes pod 裡加個臨時 sidecar 容器跑 `mc`,會比單純進入 Shell 管理檔案更有效率。另一派則認為 GUI 檔案管理器如 Dolphin 比較完善,能分割視窗、內建 Shell,甚至直接開啟 ssh/SFTP。這凸顯了 CLI 與 GUI 工具之間的選擇更多取決於場景與個人習慣。

不少人回顧 `mcedit`(內建編輯器),說在不熟悉 `vim` 的年代,它的語法高亮功能幫助自己完成了整個專案的開發;也有人指出 Midnight Commander 的彈出選單與可自訂的指令組合是「殺手級功能」。然而,也有使用者批評 `mc` 的快捷鍵設定不直覺,而且不支援多執行緒傳輸,以致於處理大量小檔案時效能欠佳。部分新世代使用者則轉向 `nnn` 等更輕量的文字檔案管理器,認為更符合當代 CLI 操作習慣。

綜合來看,Midnight Commander 不僅是開源軟體歷史中的一頁,它也延續了從 Norton Commander 開始的「雙欄檔案管理」傳統,不管在救急工具、長期習慣還是 Unix/Linux 環境生產力提升上,都仍有龐大的愛用者群體。即使在圖形化介面多樣化的今天,它依舊透過純文字方式提供穩定高效的檔案處理模式,對許多資深工程師與系統管理員來說,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 62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71481
AMD 終止自家的 AMDVLK 開源驅動專案,全面擁抱社群專案 Mesa RADV

AMD 宣布終止自家的 AMDVLK 開源驅動專案,並全面擁抱社群開發的 Mesa RADV 專案。這項決定其實早有跡象:AMD 在今年五月就已經宣布支援 Mesa RADV 驅動。自那之後,AMD 就不再釋出任何新版的 AMDVLK 驅動。如今,AMD 正式宣布,為了簡化開發流程,加強對開源社群的承諾,同時統一 Linux 平台上的 Vulkan 驅動策略,決定停止 AMDVLK 開源專案,並全力支援 RADV 驅動,作為 Radeon 顯示卡官方支援的開源 Vulkan 驅動。相比之下,Mesa RADV 在 Linux 社群中的受歡迎程度遠高於 AMDVLK,並且已獲得 Valve、Google 和 Red Hat 等公司背書與支援。
AMD YES
畢竟效能一直比不上RA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