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つ`ω´)つ says to Ubuntu 台灣社群
再會,夥伴們:KDE 25 年回顧 (★ 102 分) Jonathan Riddell 在文章中回顧自己與 KDE 專案緊密連結的 25 年。他從千禧年剛上大學時開始接觸電腦,覺得 Windows 對開發者不夠開放,因此轉向試用 SuSE Linux 6.2,並透過 KDE 學習 Qt 架構與開放源碼社群的運作,也因此投入自由軟體理念。隨後他接觸到 Shuttleworth 贊助的早期 Linux 發行版,進而參與 Debian 套件製作,之後加入 Ubuntu 團隊,推動 KDE 與 Ubuntu 的整合,催生了 Kubuntu 社群專案。雖然 Kubuntu 後來未能在商業市場上站穩腳步,但仍被 Google、慕尼黑市政府、Weta Digital 等大型機構採用。 隨著 Ubuntu 母公司 Canonical 停止對 Kubuntu 的資助,他轉而與 Blue Systems 合作,發展出 KDE neon,透過 CI (持續整合,Continuous Integration) 模式提供更快的釋出週期。然而隨著人力不足,專案品質受到影響。直到 Valve 委託團隊將 KDE Plasma 調整到能適配 Steam Deck 遊戲主機,開發才有了穩定方向。但 Blue Systems 的創辦人宣布公司即將結束營運,於是 Nate Graham 成立了新公司 Tech Paladin 承接相關業務。Riddell 原本提議將公司改為合作社模式,保障成員的平等決策與利益分配,但最終計畫遭到忽視,他也隨後被排除在團隊之外,結束了與 KDE 的長期合作關係。 他提到多年來在 Blue Systems 與 Tech Paladin 的契約都屬於「自僱型態」,缺乏基本勞動權益,認為這不僅違法,更在生活面造成重大衝擊,例如當他養子的監護權意外被剝奪時,缺乏正式勞動權益使處境更加困難。他認為這種制度是對勞權的侵害,不應被忽視。經歷多年投入與奉獻後,他感嘆雖見證 KDE 從意氣風發到中途低潮再到近年重振,但最終自己卻失去同事、朋友與家庭,留下極大心靈落差。 在 Hacker News 的討論中,許多開發者對 Riddell 的誠懇表白表示同情,有人指出開放原始碼社群往往將個人的健康與情感犧牲給「技術願景」,卻忽略了現實中法律、商業、人際的重要性。部分留言認為,Nate Graham 掌握控制權的方式相當強硬,可能還誤導了其他同事,導致他們與 Riddell 斷絕聯繫。不少人建議 Riddell 應嘗試直接與老同事聯繫澄清,因為保持沉默只會讓既定敘事繼續。也有討論指出這反映開放軟體專案對商業資源高度依賴,使得開發者在少數公司決策下處境十分脆弱。 部分評論者則認為,Riddell 的「合作社」構想雖理想化,但未必能符合所有成員對經營模式的期待,Nate 選擇傳統公司架構或許也有合理之處。然而,對於 Riddell 遭排擠及被迫離開的處境,多數人仍視為 KDE 社群的一大損失。在更廣泛的層面上,這起事件凸顯了自由軟體社群在激情與現實之間的矛盾:理想雖美好,但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與人性上的互信,最終仍可能演變為權力鬥爭與情感創傷。 👥 20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6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