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つ`ω´)つ says to Ubuntu 台灣社群
GNU Midnight Commander 檔案管理器 (★ 105 分) GNU Midnight Commander(簡稱 `mc`)是一款文字模式、雙面板式的檔案管理器,隸屬於自由軟體,並採用 GNU 通用公共授權條款(GPLv3+)。這個工具透過文字介面函式庫如 ncurses 或 S-Lang,能在一般終端機、X Window 終端機、ssh 連線及各種遠端 Shell 上使用。它提供完整的全螢幕操作體驗,支援檔案與目錄的複製、移動、刪除,以及檔案搜尋與 subshell 指令執行,並內建檢視器、編輯器以及差異比對工具。安裝方式相當簡單,在各主流作業系統如 Debian/Ubuntu、Fedora、FreeBSD 或 macOS 上都能透過套件管理程式快速安裝。使用者也能透過 GitHub 專案庫或官方釋出的原始碼自行編譯安裝。此外,Midnight Commander 支援主題外觀,官方網站還提供使用者設計的「skins」資源,並有完整的說明文件與線上協助讓入門者上手。 Hacker News 上許多使用過 Norton Commander 或其他所謂「Orthodox File Manager」的老用戶,都把 Midnight Commander 視為精神繼承者,並分享他們的回憶。有開發者提到自己在 1990 年代甚至用它來救回誤刪的論文檔案,因為在當時的 ext2 檔案系統(沒有日誌機制)裡,`mc` 能瀏覽仍存在磁碟上的 inode,幫助快速復原被 unlink 的檔案。這讓人懷念當年靠 `mc` 挽救絕境的經驗。也有人提到它對於初學者尤其重要,因為比起純命令列操作,`mc` 的鍵盤快捷鍵與直覺式介面降低出錯風險。許多人更把它與 DOS 時代的 Volkov Commander、Total Commander 或 FAR Manager 相提並論,表示這些工具在檔案管理效率上造成持久影響。 討論中也出現當代應用的趣聞,有人說在容器化環境(Docker 或 Kubernetes)中若能加入 `mc`,就像在容器裡有個方便的 `ls` 輔助工具,能顯著改善操作便利性。甚至有開發者覺得在 Kubernetes pod 裡加個臨時 sidecar 容器跑 `mc`,會比單純進入 Shell 管理檔案更有效率。另一派則認為 GUI 檔案管理器如 Dolphin 比較完善,能分割視窗、內建 Shell,甚至直接開啟 ssh/SFTP。這凸顯了 CLI 與 GUI 工具之間的選擇更多取決於場景與個人習慣。 不少人回顧 `mcedit`(內建編輯器),說在不熟悉 `vim` 的年代,它的語法高亮功能幫助自己完成了整個專案的開發;也有人指出 Midnight Commander 的彈出選單與可自訂的指令組合是「殺手級功能」。然而,也有使用者批評 `mc` 的快捷鍵設定不直覺,而且不支援多執行緒傳輸,以致於處理大量小檔案時效能欠佳。部分新世代使用者則轉向 `nnn` 等更輕量的文字檔案管理器,認為更符合當代 CLI 操作習慣。 綜合來看,Midnight Commander 不僅是開源軟體歷史中的一頁,它也延續了從 Norton Commander 開始的「雙欄檔案管理」傳統,不管在救急工具、長期習慣還是 Unix/Linux 環境生產力提升上,都仍有龐大的愛用者群體。即使在圖形化介面多樣化的今天,它依舊透過純文字方式提供穩定高效的檔案處理模式,對許多資深工程師與系統管理員來說,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 62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7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