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redirecting...

Log for Ubuntu 台灣社群

自動更新受災戶
我還有用到被釘在3.9的,搞得我電腦上一堆不同版本的屁眼
對,有些工具甚至預設不用LE,其他ACME協議的服務反而比較好用
這是我不用snap的其中一個主因,因為他的全部存取都預設不能寫回使用者目錄,都只能說容器儲存空間,容器消失他就跟著消失
3.9我記得是因為 regex格式有改
升了但是語法沒修會變 syntax error 炸裂
最近使用Ubuntu24远程桌面,打开浏览器就会闪退,用Win11连接Ubuntu会出现这个问题
有没有人遇见过
請提供其他資訊,像是 log 或畫面等
在終端機內打開瀏覽器看看有沒有輸出錯誤訊息
火狐可以打开,但是edge,vscode,qq会直接闪退,啥都看不见
[photo](media:AgACAgUAAx0CPRn5XQABAjJvaPKN7e4hksAzFUJonrZpAAGmcuq6AAIuC2sbj7mYV7oiYETP8VsmAQADAgADcwADNgQ@telegram)
[photo](media:AgACAgUAAx0CPRn5XQABAjJwaPKN7Wj7ICCrWl4PY8Xd6UoOBWoAAi8LaxuPuZhXuiDZwPHJpRsBAAMCAANzAAM2BA@telegram)
图片发不了😢
@brlin_tw 請問這樣要怎麼解開?
我看看
他發的是正常error 圖片
加白名單了
所以要PM機器人加白名單嗎?
4
我沒去看原因,因為我很久沒用了,我只知道 3.9 3.11 3.13 都是個會炸裂的分水嶺
> 容器消失他就跟著消失
是還有這個可以救資料啦,但是預設只會保留 31 天:
https://snapcraft.io/docs/snapshots#heading--automatic-snapshots
所以沒救,很容易超過
然後照慣例軟體設定只會單向匯入到 snap 儲存空間中的,理由是避免因為相容性問題使得同一個原生應用炸掉
要保留多久可以用 snapshots.automatic.retention 這個 snapd system option 決定(
我只怕保留的資料太大把儲存空間佔滿而已
所以我避免踩雷我都是直接關掉 snap
snap list snap remove apt purge snap
Windows 10 難民潮湧向 Linux,開發者稱這是他們「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推出」 (★ 36 分)

Windows 10 在今年正式終止支援,使用者面臨繼續留在現有作業系統、升級至 Windows 11,或者切換至 macOS 或 GNU/Linux 等其他平臺的抉擇。早在微軟宣布結束對 Windows 10 的支援前數月,以 Linux 為核心的開發團隊就已蜂擁而至,試圖吸引微軟生態系的用戶轉移陣地。以 LibreOffice 背後的 Document Foundation 為例,從今年六月起就批評微軟此舉將使數百萬台運作良好的電腦變「廢鐵」,力推 Linux 作為具成本效益且更安全的替代方案;而 KDE 發起的「End of 10」活動,也提供了豐富的切換指南與相關資訊。

在諸多專案中,Zorin Group 的動作最為積極。他們在 Windows 10 停止支援當日推出 Zorin OS 18,不僅重新設計桌面介面,採用更輕盈的配色與預設浮動圓角工具列,也首度加入自訂視窗佈局(tiling)功能,使用者拖曳視窗到螢幕頂端時,會出現類似 Windows 11 快速排列(Snap Layouts)的佈局管理器,卻能自由新增專屬佈局。為了改善 Windows 軟體相容性,Zorin OS 18 內建更新版 WINE 10,並擴充檔案偵測資料庫,可依偵測到的 Windows 安裝程式,自動建議採用原生 Linux 版、網頁替代方案,或透過 WINE 執行超過 170 款常用應用。Zorin Group 在 X(前 Twitter)宣布,Zorin OS 18 上線僅兩天多就突破十萬下載,超過 72% 來自 Windows 用戶,他們也以此稱為「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版本推出」。

在 Hacker News 討論區中,不少開發者與專業人士指出,真正限制 Windows 轉移至 Linux 的最大因素,是工作所需的專有軟體相依與整合需求。有使用者提到,內部行政流程與主管端幾乎全由 Excel 與 Exchange(微軟郵件與協作伺服器)支撐,公共機構亦同;零售點銷售(POS)軟體或大型 CAD(電腦輔助設計)套件往往僅支援 Windows 或 Android,使非科技公司難以全面導入。至於開發者層面,雖然像 Stack Overflow 調查顯示多數開發人員依然使用 Windows,但在 Hacker News 社群內,Linux 的使用比例明顯偏高,也反映了網路論壇樣本與實際企業環境的落差。

討論中亦觸及 Windows 子系統 for Linux 2(WSL2)的潛力與侷限。部分人認為,若非微軟在其中植入過度遙測(telemetry)與隱私侵擾,WSL2 本可成為一款兼容所有 Windows 應用、又保有完整 Linux 環境的理想作業系統;但實務使用上仍有許多微小阻礙,如資安機制衝突、系統服務(systemd)與安全強化模組(SELinux)等難以開啟,加上硬體相容性問題,如筆電待機喚醒、Wi-Fi 穩定度,有些人建議先以發行版 Live 模式(live distro)測試,或選購官方認證的 Linux 筆電/品牌機(例如戴爾 Ubuntu 預載機型),桌機環境則相對容易。

最後,多位討論者建議,若要擴大 Linux 桌面使用率,應該從教育與下一代著手。幼時接觸的作業系統往往影響終身習慣,如今許多年輕族群僅使用 iPad 或其他平板,若能透過校園實體課程或社群志工推廣 Linux,不僅可讓學生學習檔案系統與指令操作,也有助於培養開放原始碼(FLOSS)精神。另一方面,對於既有使用者,若 Chrome 等主流瀏覽器在 Windows 10 上仍持續支援,且硬體無法更換,他們往往寧願維持現狀,直至電腦整機淘汰,再考慮切換至如 Linux Mint 等相對變動更小的方案。

👥 37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5764
AMD 晶片組 APU:Strix Halo 總覽 (★ 102 分)

AMD 最新推出的 Strix Halo 為迄今最大客群用 APU,採用晶片組 (chiplet) 架構,整合兩顆 8 核心 Zen 5 CCD 及一個承載 40 CU 的 RDNA 3.5 iGPU。一顆 Strix Halo 的 TDP 在 55 W 到 120 W 間可調動,省去獨立顯卡需求,同時在 CPU 與 GPU 性能上對桌機同級別 Zen 5 處理器不落下風。搭配 256 bit LPDDR5X-8000 記憶體匯流排,峰值頻寬達 256 GB/s,結合 32 MB Infinity Cache (片上快取),讓整體運算能力提升至接近 RX 7600 XT ~ RX 7700 桌機顯卡水準。

在記憶體存取部分,Strix Halo 於 LPDDR5X 記憶體下呈現約 123 ns 延遲,僅略高於桌機 Ryzen 9 9950X 的 75~80 ns;多核讀寫頻寬亦可超過 175 GB/s,單 CCD 由於與 IO 晶片之間的 32 byte per cycle 介面限制,實測讀寫合計落在 103 GB/s 以內。CPU 部分,Strix Halo 在整數運算可與上代桌機旗艦 Ryzen 9 7950X 媲美,浮點表現也僅因 11.7 % 主頻差距而略遜於 Ryzen 9 9950X,在 SPEC CPU 2017 一系列測試中多項子測分數更能接近甚至超越桌機版本。

在 GPU 端表現尤其亮眼,Strix Halo 內建的 40 CU RDNA 3.5 iGPU 不僅擁有雙倍市售其它行動晶片的記憶體頻寬,搭配 32 MB Infinity Cache 較 RTX 5070M 的 L2 快取頻寬高 40 %,容量多出 33 %。實測浮點運算吞吐可達 Strix Point 的 2.5 倍,與 RTX 5070M 相當;在遊戲 Cyberpunk 2077 1080p 低畫質測試,接上電源後 Strix Halo 效能僅落後 RTX 5070M 2.5 %,在 1440p 中等畫質更反超 8.3 %,展現旗艦行動 iGPU 可與中階獨立顯卡一較高下的實力。

Strix Halo 將 CPU 與 GPU 性能推向行動裝置頂峰,但也仍有改進空間。因 ROCm (Radeon Open Compute) 7.0.2 才剛釋出預覽支援,目前尚無完整機器學習 (ML) 成效數據;後續更新才能揭露推論與訓練效能。此外,未來若能如 Apple Max/Ultra 系列般擴大記憶體匯流排至 512 bit、1024 bit,並導入更新世代運算 IP,能為 APU 應用開拓更多想像。

在 Hacker News 討論中,眾多開發者與愛好者看好 Strix Halo 作為行動端通用運算平台的潛力,認為它可能終結筆電內建獨立顯卡的時代,並成為在地部署 LLM (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等 AI 推論的理想載板。不過,廠商對 eGPU (外接 GPU) 與 Thunderbolt/USB 4、Oculink 的支援仍未官方認可,需要透過 UEFI 或 ReBarUEFI 等社群工具才能勉強運作。另有用戶抱怨產品供貨稀少,目前僅有少數 ZBook Ultra、ROG Flow Z13 及 Framework Desktop 主機板等機型搭載,且售價與海內外通路差異大,限制了更多開發者與專業人士的入手意願。

👥 32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624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