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redirecting...

Log for Ubuntu 台灣社群

Windows 的 FreeBSD 子系統 (★ 107 分)

這個名為「Windows Subsystem for FreeBSD (WSFB)」的專案,由開發者 BalajeS 發起,目的在於讓 FreeBSD 能夠在 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2 (WSL2) 的架構下原生運作。專案以 WSL2 的開源元件為基礎,力求在不修改或極少修改 FreeBSD 基礎系統的情況下,於 Windows 環境中順利開機並運行。專案目前屬於個人實驗性質,基本的開機和指令列功能已經可用,正在持續開發的部分包括網路支援、輸入輸出 (I/O) 與行程管理。最終目標除了讓 FreeBSD 能夠完整支援 Windows 環境外,也期望將改善成果回饋至開源社群。專案使用 MIT 授權條款,並特別強調與 Microsoft、FreeBSD 專案或 FreeBSD 基金會無任何隸屬關係。

在 Hacker News 上,這個實驗性的專案引起了不少技術愛好者的興趣與討論。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技術方向,也有人希望 Microsoft 能協助,使專案更趨成熟。有使用者指出,WSL2 讓 Windows 機器成為開發 Linux 軟體的便利平台,而能夠同時支援 FreeBSD,更進一步擴大了開發環境的靈活性。不過,也有評論懷疑這背後反映了 Microsoft 希望讓更多人留在其作業系統生態中的策略,而非真正鼓勵使用其他開放系統。部分留言甚至反過來呼籲使用者乾脆在 FreeBSD 上以 bhyve 虛擬化工具執行 Windows,藉此完全擺脫 Windows 依賴。

討論中亦延伸到 FreeBSD 的現況與應用範圍,不少參與者回顧了它在企業設備中的輝煌歷史,例如 Juniper Networks 的 JunOS、防火牆系統 pfSense 及 OPNsense、PlayStation 4 與 5 的作業系統內核,以及 Netflix 的內容傳遞網路 (CDN)。雖然如今 Linux 已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但許多開發者仍認為 FreeBSD 擁有成熟、穩定且法律條款寬鬆的優勢,不該被忽視。不過,也有人提到在筆記型電腦,特別是 Wi-Fi 相容性上,FreeBSD 仍有明顯限制。

此外,針對跨平台與開發便利性,部分開發者探討了在 Windows、macOS 與 Linux 三者之間工作的取捨。有人指出,對多數工程需求而言,WSL 已減少了安裝虛擬機器或額外環境的麻煩;但也有討論認為 Microsoft 雖不斷增加對開源的支援,其策略仍帶有維繫使用者留在 Windows 平台的傾向。整體來看,WSL for FreeBSD 不僅代表技術整合上的嘗試,也觸發了對自由軟體文化、作業系統未來走向及開放原始碼精神的再思考。

👥 20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547359
現在OS都往混亂邪惡發展嗎🤔
wsl2 不過就是把 hyper-v 拿來用而已的全虛擬化技術
wsl1 搞甚麼 binary transformation 結果一堆功能無法使用,後面乾脆走全虛擬化了
就比較方便偷懶的虛擬機?而且 FreeBSD 不是官方整合的
油卡79折,黄金下浮150,面交验货大量出,滴滴 @huangyu5173 !!
_\evl((T=P#`fj
WSL2 說白了應該是一個 Linux VM 底下的 Container(?
我在等NT核心什麼時候開源
LineageOS 23:基於 Android 16 的新版開源系統正式登場 (★ 102 分)

LineageOS 宣布推出基於 Android 16 的新版系統 LineageOS 23.0,標誌著該專案提前進入新一輪主要版本更新。由於 Google 未公開 Android 16 QPR1(季度平台更新,Quarterly Platform Release)的 AOSP 原始碼,團隊選擇先以 QPR0 為基礎發行公開版本。此一改變反映了 Google 近期安全更新機制的重大轉變:Android 安全公告 (ASB, Android Security Bulletin) 不再每月全面釋出,而改採季更節奏,僅針對高風險漏洞公開修補。Google 甚至將 Pixel 手機的核心原始碼改為僅提供移除歷史版本紀錄的封裝檔,減少了第三方 ROM 項目對 Pixel 的即時支援可能性。面對這些挑戰,LineageOS 團隊強調將持續依公開資源維護安全層級,並於未來 QPR 原始碼釋出後再進行整合。

新版本同時推出多項改良。內建攝影應用 Aperture 完全重寫,支援 JPEG Ultra HDR、RAW 格式與雙檔同拍,並新增動態通知介面;音樂播放器 Twelve 加入隨機播放、一鍵重新掃描媒體檔與 Jellyfin 整合;一款名為 Catapult 的全新 Android TV 啟動器聚焦於簡潔且無廣告的操作介面。此外,系統引入更廣泛的虛擬機支援,包括 QEMU、libvirt 與 Apple Silicon 上的 UTM,並逐步擴展對 Linux 主線核心裝置的相容性,使更多老舊硬體能延壽。開發團隊也完成絕大部分從 `Android.mk` 轉移至 `Android.bp` 的轉換,為 Google 將移除舊建構系統的未來預作準備。

該版本還增加對 eBPF(可擴展式位元過濾器,extended Berkeley Packet Filter)特性的依賴,使老舊 Linux 內核(如 4.4、4.9)設備難以支援。不過,開發者可透過回溯整合補丁嘗試恢復相容。維護面上,LineageOS 23.0 已整合 2024 年 9 月至 2025 年 8 月的安全修補,並更新 WebView 至 Chromium 140。系統同時新收錄 23 款以上裝置支援,涵蓋 OnePlus、Sony、Samsung、Xiaomi、Fairphone、Motorola 等品牌,確保更多舊機可升級至 Android 16。官方也更新 Wiki 文件與下載入口,導入深色模式、簽章驗證與安裝指引改良,讓使用與升級流程更一致且透明。

在 Hacker News 討論中,使用者普遍表達對 LineageOS 的肯定,認為它提供穩定、安全且遠離預載垃圾軟體的 Android 體驗。許多人指出,這是延長舊手機壽命的重要途徑,尤其對停止官方更新的設備而言猶如行動版的 OpenWRT。部分留言讚揚其無需依賴 Google 封閉元件即可維持即時安全修補,也能利用 MicroG 模擬 Google Play 服務以使用常見金融 App。支持者認為 LineageOS 提供可完全移除追蹤機制的自由環境,比 OEM 系統更精簡快速,且可讓舊裝置繼續實用多年。有人提到,相較於 GrapheneOS 專注於安全與隱私,LineageOS 更偏向廣泛裝置支援與使用彈性;也有評論批評 Google 收緊 AOSP 原始碼供應,使自由 ROM 開發愈加困難。整體而言,討論呈現技術社群對開源行動生態的支持與對 Google 集中權限趨勢的擔憂。

👥 36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553835
WireGuard VPN 結合 Pi‑Hole 廣告封鎖與 Unbound DNS 的架設指南 (★ 101 分)

原文詳細說明如何以開放原始碼工具自架安全、可控的私人 VPN 環境,結合 WireGuard、Pi‑Hole 與 Unbound 三者達成網路加密、廣告過濾與遞迴式 DNS 解析。作者原先使用 Mullvad VPN,但為了取得完整的 DNS 查詢控制權及自訂內部連線名稱,如 `emby.home.server`,改採自行搭建方案。他先在距離所在地較近、具 1 Gbps 頻寬的 VPS (虛擬私人伺服器) 架設中心節點,採「星狀 (hub‑and‑spoke) 網路拓樸」,讓家庭伺服器、桌機、筆電與行動裝置透過加密通道 interconnect,VPS 再作為對外出口,同時進行封包遮蔽與廣告阻擋。為確保系統安全,他先設定 SSH 金鑰登入、停用密碼認證與 root 登入、更改預設埠號、啟用自動安全更新,並透過 UFW 防火牆僅開啟 WireGuard 與管理連線所需的埠。

在 WireGuard 部分,作者為每台裝置產生公私鑰與預共用金鑰,定義各自的 `Interface` 與 `Peer` 組態,並在 VPS 端設定 IP 位址 10.10.10.1/24、開啟封包轉送與 masquerading,以便內網節點皆以 VPS 為對外來源。接著使用 Pi‑Hole 安裝腳本讓其在 `wg0` 介面上運作,透過新增 UFW 規則開放 53 ( DNS ) 與 80 ( HTTP ) 埠供 VPN 內裝置查詢與管理。為避免上游 DNS 洩露查詢隱私,他再配置 Unbound 遞迴 DNS,調整成在本機 127.0.0.1 : 5353 埠提供解析,Pi‑Hole 則改以此為唯一上游。完成後可執行 DNS 泄漏測試確認所有查詢只透過 VPS 傳出。

文中也介紹如何以 `qrencode` 將裝置組態轉成 QR Code 供 Android 或 iOS 版 WireGuard 掃描導入,並說明在行動端調整 `AllowedIPs` 以排除家用區段 192.168.x.x,確保同時能連回家中的伺服器資源。他透過 Pi‑Hole 的 Local DNS 功能設定本地與出外對應的網域名稱,如 `emby.home.server` 與 `emby.travel.server`,並增加防火牆轉送規則讓 VPN 使用者可從任何地點存取。最後使用 `iperf3` 進行速度測試與效能調整,提供從 10 Mbps 到 300 Mbps 間的實測結果。作者結語建議若認同此做法,可捐助 WireGuard、Pi‑Hole、Unbound 等開源專案,並指出此自架方案僅需約每月 10 美元即可涵蓋多裝置且完全自主可控。

Hacker News 討論區延伸了多樣經驗分享。部分讀者指出僅憑 Unbound 使用阻擋清單即可,無需 Pi‑Hole;作者回應自己選用 Pi‑Hole 主因是其具備圖形化介面與便利的本地 DNS 管理。也有使用者推薦改採 AdGuard Home,認為其介面較現代、IPv6 支援較佳;另一些人則說明 Pi‑Hole 6.X 在某些 Raspberry Pi 型號上會因效能問題導致全網緩慢。另有意見認為不必啟用完整 VPN,只需暴露 AdGuardHome 的 DNS‑over‑TLS (TCP 853 埠) 即可在 Android 設定「Private DNS」達成長期去廣告,而使用 WireGuard 反而耗電。也有人更青睞商業服務 NextDNS,指出每年約 20 美元即可省去維運、兼顧家人使用便利。另幾篇留言提到 WireGuard 協定在部分地區容易被偵測封鎖,需要額外混淆層才能繞過。

作者在討論中補充,他評估過 AdGuardHome 與 docker-compose 等封裝方案,但仍偏好以 OS 層級配置以便學習;VPN 是整體架構核心,其餘功能再附加。他也提到曾考慮其他自架網狀網路如 Headscale 與 Nebula,但目前聚焦於原始 WireGuard 實作以更理解運作機制。整體上,多數留言肯定他撰文清晰、細部指令完整,對想建立自營 VPN 與廣告過濾服務的使用者而言是一份可直接操作的實務指南。

👥 15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55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