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redirecting...

Log for Ubuntu 台灣社群

這幾年 Day-1晚上太多攤了,去年今年沒規劃
Debian 13「Trixie」正式發行 (★ 179 分)

經過兩年一個月又三十天的開發,Debian 專案在 2025 年 8 月 9 日推出第 13 個穩定版本 trixie,並由 Debian Security Team 與 Debian Long Term Support(LTS,長期支援)團隊共同維護,提供未來五年的安全更新與支援。此發行版包含五種主要桌面環境:GNOME 48、KDE Plasma 6.3、LXDE 13、LXQt 2.1.0 與 Xfce 4.20;整體套件數從先前版本增加至 69,830 個,其中新增超過 14,100 個套件、移除約 8,840 個過時套件,並更新 44,326 個套件。trixie 的總磁碟佔用量約 403 GB,原始程式碼總行數達 1.46 億行,手冊頁(man 頁)已獲多種語言翻譯,特別是羅馬尼亞語與波蘭語的翻譯品質大幅提升。

此版本的關鍵技術提升包括:除 i386 架構外,所有官方支援的架構皆採用 64 位元 time_t ABI(應用程式二進位介面),以支援 2038 年後的時間標記;持續實踐可重複編譯(reproducible builds),可透過新套件 debian-repro-status 或前往 reproduce.debian.net 觀察整體狀態。核心套件更新涵蓋 Linux 核心 6.12 LTS 系列、GNU Compiler Collection 14.2、GNU C Library 2.41 與 LLVM/Clang 19(預設)等,常用應用則包括 LibreOffice 25.2、Python 3.13、Rustc 1.85、OpenJDK 21、MariaDB 11.8、OpenSSL 3.5、Emacs 30.1 與 Vim 9.1 等。

在架構支援與安裝選項方面,Debian 13 首度正式支援 riscv64(64 位元小端序 RISC-V 處理器),官方共支援七種架構:amd64、arm64、armel、armhf、ppc64el、riscv64 與 s390x;i386 不再提供官方映像與核心支援,建議舊有系統改為 amd64 或汰換硬體。Debian Cloud 團隊則提供 Amazon EC2、Microsoft Azure、OpenStack 與 PlainVM 等雲端環境映像,並透過 cloud-init 自動化部署;若想試用 trixie,可使用 live 影像在記憶體中以唯讀模式體驗,或透過 Calamares 與標準 Debian Installer 安裝,均支援 HTTP Boot 及 secure boot。升級方面,使用 APT(Advanced Package Tool,高階封包管理工具)能自動處理大多數情況,官方建議升級前先備份 /etc、/var/lib/dpkg 與 /var/lib/apt/extended_states 等資料夾,並參閱發行說明,以因應如 OpenLDAP TLS 支援由 OpenSSL 處理所帶來的設定差異。

使用者在 Hacker News 中多表達了對 Debian 13 trixie 穩定性與品質的肯定,不少人回憶起 Debian 數十年來在自由軟體生態的影響力。針對 /tmp 目錄預設改以 tmpfs(暫存檔案系統)掛載並佔用最多半數記憶體,社群指出可執行 systemctl mask tmp.mount 並重新開機,以回復傳統儲存方式;也有人關切 i386 正式支援中止與 Buster(Debian 10)持續支援至 2028 年,並建議未來可考慮透過 Debian Ports 基礎架構重啟老舊 32 位元系統支援。

此外,討論聚焦於 Debian 作為日常作業系統與 Ubuntu 之比較,不少使用者認為 Debian 安裝後更「開箱即用」且無 snaps 等額外套件管理機制。ntfy 專案作者也分享了在 trixie 中的打包經驗與 Web 應用缺失問題,並向社群尋求協助。對於「更新套件比例」僅約 63% 的疑問,有人解釋並非所有套件都需頻繁更新以維持穩定;網路介面命名改變及安全守護程序設定等細節,也有技術討論與一鍵檢測指令分享。整體而言,社群對 Debian 志工付出致上最高敬意,肯定其以共識驅動、追求品質的發行流程。

👥 52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848782
Framework Desktop 這台桌機簡直是效能猛獸 (★ 83 分)

Framework Desktop 這款小型桌上型 PC 採用 AMD Ryzen AI Max 395+ 處理器,是原本定位於筆電市場的晶片,讓整機體積縮小至僅 4.5 L,卻能在全核心高強度運算下保持完全無聲。機殼前方可替換的 21 塊彩色面板,或自訂 3D 列印圖案,跳脫市面常見的刷砂鋁或電競 RGB 設計,兼具實用與趣味。

在多核心工作負載測試(Hey 測試套件,即 Ruby on Rails 應用程式測試)中,Framework Desktop 幾乎以近兩倍速擊敗 Beelink SER8,並領先 SER9 三成;對比 Apple M4 Max、M4 Pro,更分別快上約 40% 、50%(其中 Linux 原生執行 Docker (容器化平臺) 的優勢貢獻約 25% ,其餘則源自 AMD 395+ 的 16 顆 Zen5 核心在 5.1 GHz 主頻下帶來的強悍原生運算力)。在 Geekbench 6 多核心測試中,它與 M4 Max 相當,遠勝 M4 Pro 及同級 AMD、Intel CPU;單核心測試(Speedometer JavaScript 測試)雖仍落後約 20% ,但日常使用感受差異不大。

價格方面,64 GB 記憶體+2 TB NVMe (非揮發性記憶體快速通道) 的定價為 1,876 美元,相較於相同 64 GB/2 TB 規格的 Mac Studio(3,299 美元)便宜近一半;升級至 128 GB 也僅 2,276 美元,遠低於 Mac Studio 的 4,099 美元,且在 Docker 開發環境下更具優勢。64 GB 對常見開發多線程工作已相當充足,若需本地大型語言模型 (LLM, Large Language Model) 運算,推薦選配 128 GB,因為統一記憶體設計允許 GPU 存取全部容量,可流暢執行 OpenAI 開源的 120b gpt-oss 模型(約 40 Token/秒),與 M4 Max 相當。內建 Radeon iGPU 的圖形效能不遜於 RTX 4060,並支援 Linux 與 Windows 雙系統下的高畫質遊戲。

在 Hacker News 討論中,多數使用者讚賞 Framework Desktop 在靜音、效能與價格上的均衡表現,也喜歡其可自行設計面板的趣味性,但批評焊接式記憶體犧牲升級與維修彈性。社群指出 AMD 平台需更多記憶體通道才能維持高速,且 Framework 與 AMD 一同測試過 CAMM (Compression Attached Memory Module) 模組卻因穩定度問題作罷,讓記憶體擴充僅能仰賴新機或外部伺服器方案。部分評論對 DHH 的基準測試是否顯示對 Apple 偏好提出質疑,或認為 Docker 在 Mac 上以 Orbstack 加速後能縮小差距,也有對 AMD GPU 在生成式 AI 工作流程中相較 CUDA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生態不夠成熟的擔憂,但整體看法認為這款機種在開放原始碼與硬體自助領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 64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841262
Framework 工程師等一下有議程: https://coscup.org/2025/sessions/X9SYX9
convertible laptop 越來越流行了,可惜 app 不足
看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