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是 intel 內顯操作系統內核就有內置驅動了,請裝 24.04 然後不安裝任何驅動
我懶得開終端機跑 `opencc -c tw2sp`
上下按鈕沒有效果的原因是因為這個清單是空的沒有別的選項可以讓你選……
有道理欸,對於原生使用台灣中文的成員來說這樣好像真的會被迫不能轉 XD
為 swap 辯護:常見誤解解析 (2018) (★
100 分)
作者試圖為 Linux 的 swap 機制辯護,釐清長期以來的誤解。許多人視 swap 只是「緊急額外記憶體」,但實際上它更重要的角色是在於「公平的回收機制」:讓匿名記憶體(anon memory,無法直接丟棄的頁面)也能透過 swap 被移到儲存裝置,從而像檔案快取一樣具備可回收性。如果完全停用 swap,整體記憶體回收效率會下降,甚至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磁碟 I/O 抖動。文章特別指出,Linux 4.0 以前的核心 swap 行為確實有過度積極的問題,因此留下負面印象,但新核心已改善許多。對於 SSD 來說,回收檔案頁面與 swap 匿名頁在效能上差異不大,而旋轉磁碟則因隨機讀取昂貴,才需要調整 `vm.swappiness`。作者反覆強調:真正拖慢系統的是進入整體記憶體壓力,而不是有沒有啟用 swap。
文章進一步比較了有無 swap 的不同情境。在低壓力下,swap 能釋放長期閒置的匿名記憶體,讓快取命中率更高;沒有 swap 則會導致無法利用這些記憶體空間。在中高壓力下,有 swap 則回收資源的選擇更多,降低頻繁的頁面抖動;沒有 swap 則使匿名頁固定鎖死在 RAM,讓回收效率更差。在突發性的需求尖峰中,啟用 swap 會讓系統撐更久,但同時也可能延遲到 OOM killer(記憶體不足時的最後手段)出手。作者認為最佳策略是搭配 cgroup v2 提供的 `memory.low` 來調整,不要單靠全域的 OOM killer,因為它出手時已經太遲。至於 swap 大小,作者建議在新核心下多一點沒壞處,但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觀察實際負載,找到合適容量,並針對不同應用測試 `vm.swappiness` 的設定。
在 Hacker News 的討論中,許多工程師分享了實務經驗。一派人強調「快死比慢死好」,他們寧可程式在 OOM 立即被殺掉,也不要整個系統因 swap 抖動而長時間無法回應,特別在雲端與分散式系統中,掛掉一台機器比拖慢整片叢集還好。另一派則認為 swap 對於長期常駐程式或 Java 這類配置龐大的應用特別重要,可將使用頻率低的匿名頁移出,釋放 RAM 給檔案快取,顯著改善效能。還有人指出,在伺服器上可以搭配 zram 或 zswap(記憶體壓縮 swap 技術),減少對實體磁碟的依賴,特別是當現代 NVMe SSD 可做為「便宜 RAM」使用時,能節省大量成本,例如有公司就用 512GB RAM + 3.9TB NVMe 交換空間取代全 RAM 配置,節省達 97%。
有些評論提醒,Linux 的 OOM killer 經常「殺錯程式」,導致系統出現難以預期的行為,因此若沒有細緻的資源隔離(如 cgroup),大 swap 反而會拖延問題浮現。幾位參與者比較了 Linux 與 BSD:BSD 傾向直接讓程式分配失敗,而不是拖到 OOM,這讓行為更可預測。此外,還有人討論了 swap 對 SSD 壽命的影響,不過多數人認為在雲端環境中這不大是問題,因為雲平台會管理底層 SSD 磨損。對於桌機使用者,有人抱怨 swap 會讓某個失控程式吃掉全部 RAM 之後,整個系統所有應用都被換出,導致長時間卡頓;這時不少人會建議減少 swap 容量而不是完全停用。
總結來看,文章與討論凸顯出一個現代共識:swap 不再是單純的「老掉牙備用 RAM」,而是一個輔助記憶體管理、提升公平回收與成本效益的工具。如何使用,取決於場景:對伺服器與多工環境,適度配置與合理調 tuning 能帶來實質好處;對需要高即時性的系統,則可能讓問題更嚴重。最關鍵的差異,不在於「要不要 swap」,而在於「如何妥善運用」它。
👥
94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318798
認真想問這樣swap還需要設定ㄇ
假設記憶體32g以上平常使用佔用頂多一半的情景
個人建議,確定記憶體夠用,可以考慮不設定
但若沒有非常有把握,建議還是開 swap,另外再修改 swapness
ps. 記憶體不夠,又沒有 swap,會直接 kernal panic
邏輯很簡單,記憶體比起塞沒在用的垃圾,拿來放快取比較有用
所以swap不管怎樣都能提升效能,唯一缺點就只是會佔用硬碟空間
這幾個月的觀察,會被丟到 swap 的,是比較少用到的資料區塊
這個狀況下資料移動的機率很小,所以大多不會有感覺
之前從網路上複製了一段 script,可以列出目前在 swap 的 proccess 以及資料大小,可以觀察一下是否需要 swap
for file in /proc/*/status ; do awk '/VmSwap|Name/{printf $2 " " $3}END{ print ""}' $file; done | sort -k 2 -n -r | head
建議多多少少還是設個512MiB~4GiB,跟補給品一樣多吃無益
swap 沒辦法取代主要記憶體,但是可以讓主記憶體使用更有效率
我這邊還有不少服務還跑在 CentOS 7 上的呢。XDD
因為有 stable release 的關係嗎? XD
因為沒人改 code,卡在 Python2 ...
Python 2.7 好像還可以在 win XP 上跑,不錯啊 XD
我的 SWAP 大小通常設定和主記憶體一樣大,不過 16GB 的 SWAP 沒用滿過
如果你的機器記憶體有 1TB ,請忽略我說的 XD
不然你說什麼比較好啊,麻煩請舉例 + 對比說明呦:)
通常是硬體支援的問題,一開始就買確定有支援的就可以避開
覺得 Ubuntu 對硬體驅動程式的支援還算不錯,Chromium 剛推出三天時,他只抓到我的螢幕和鍵盤,所以筆電變成磚頭
ubuntu 簡單到哭出來,當初玩 LiveCD 就玩好久
肯定是 Linux from scratch,因為它附帶完整安裝文檔
英國銀行仍在運作 1960 年代撰寫的程式碼 英國銀行至今仍在運作 1960 年代撰寫的程式碼,而了解這些程式碼的人已經寥寥無幾。根據對 200 家英國銀行的調查,有 16% 的銀行仰賴 1960 年代的軟體,將近 40% 的銀行仍在維護 1970 年代的程式碼。50% 的銀行承認,他們仰賴的軟體只有一兩位已經或即將退休的員工了解。31.5% 的銀行表示,他們依賴一兩位尚未到退休年齡的員工來掌握舊系統。共有 38 家銀行指出,他們仍在使用當初設計於穿孔卡等實體系統上運作的程式碼;另有 15% 的銀行仍在運作為房間大小大型主機所撰寫的程式碼。由於銀行體系龐大,不太可能在每一次科技革新時就全面重構基礎設施。一位受訪者表示,他所在的銀行核心系統建立於 1970 年代,至今仍在使用 Cobol 語言。
这还是图像界面,换上文字界面就懵了,以前上学那会最头疼Linux
如果覺得 Python 錯誤訊息很多的話,建議不要碰 Rust
有誤到問題的話,可以把電腦硬體、軟體名稱、軟體版本和錯誤訊息一起整理一下,這邊應該不少有經驗的人可以幫忙
(先把資料整理好,不然沒有人知道發生什麼事)
你在一個主題為 Ubuntu 的討論群組說 Ubuntu 不好,
那也請你拿出有邏輯的論述來啊?
不然怎麼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呢?
我沒打算爭論,
只是沒頭沒尾的說 Ubuntu 對新手不友善,
還是在一個主題群組這麼說,
誰都會想知道為什麼吧
我是说运行软件时一堆关于依赖的报错,这是我在以前跑代码时才遇到的情况,没想到在Linux里就遇到了
逼得我不得不啃Linux这个硬骨头,这个linux当年在校学习时我经常挂科
我並沒有指責你「貶低」
我從頭到尾就是希望你給出「原因」
相反,难反而代表了优秀,一个东西没有门槛就一般不是优秀的
若覺得 Windows 沒錯誤訊息,只是他沒有讓你看到而已,一般使用者看到錯誤訊息都快嚇死了,根本不會買
Linux / Unix 的生態,比較透明,不管有沒有錯誤都會有記錄,使用者有權力決定要不要看訊息
好东西普遍有门栏,对小白不友好其实代表了这个技术有含量,如果对小白很友好不见得是好事
目前没有发问,就是说一下这个东西太难了,捣鼓了两天了
意思是以前的Win 95 > win 11 ? 因為當時的安裝難度很高所以等於他很讚 ?
相反現在的ubuntu < 以前的ubuntu 因為現在的安裝越來越無腦 所以爛?
这篇手册我看过,里面的很多专业术语我看不懂,上学那会我最头疼的就是课本知识,于是就放弃了学好基础,用哪个学那个,用不到的时候就不学,不是不想学,而是悟性跟不上,学不下去
那麻煩你先看懂,因為我們遇到的不是技術問題,是溝通問題
我能看得出你们很咬文嚼字,我当年上高中那会的咬文嚼字的本事也不落下风,只不过没嚼出来个名堂,嚼了几年后就嚼不下去了
我在找玩遊戲的方法,找到就跳了,不想花錢買廣告軟體
你是初次發言,我提醒一下,我們這裡不是Windows討論群喔
win11我都不敢用了,后门可大了,尤其在我们这,不同意境外IP传输协议,用户就用不了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