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redirecting...

Log for Ubuntu 台灣社群

想请问下一般来说大学的网站的选课课程能查到退选记录不,这种信息一般几天删除🤔
護 curl 的艱難挑戰 (★ 104 分)

Daniel Stenberg 在 2025 年歐洲開源高峰會上分享了維護 curl 的艱辛挑戰。curl 是一個從 1996 年僅有 100 行程式碼成長至如今超過 18 萬行,由 1,400 名貢獻者共同開發的工具,但目前全職維護者只剩下 Stenberg 一人。儘管這個工具已安裝在至少 10 億台裝置上,幾乎任何需要網路連線的產品都在使用它,但企業大量受惠卻鮮少反哺其發展。例如,有 47 個汽車品牌在產品中內建 curl,卻沒有一個品牌對開發有任何貢獻。

Stenberg 強調,將開源軟體釋出在自由授權下,企業雖然合法使用,但這些公司應該思考未來的永續性。維護開源專案的負擔極大,除了安全性維護,還必須審查修補程式、撰寫文件、管理官方網站與郵件清單,有時甚至還要處理來自企業的嚴苛要求,包括要求提供資安流程細節,或歐盟公司詢問其是否符合《網路韌性法》(Cyber Resilience Act)。情況更糟的是,大量垃圾電郵來自於人們濫用大型語言模型 (LLM, Large Language Model),生成不實的錯誤報告,導致 Stenberg 必須投入更多時間應付。此外,curl 網站也長期受到 AI 公司爬蟲帶來的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 (DDoS),浪費巨量頻寬,卻只帶來 0.01% 的實際程式碼下載。

這些壓力有時令人筋疲力盡,有時甚至冒犯人身安全,他曾收到主題為「我要宰了你」的電子郵件。但也有人寫來感謝,其中包括一名 11 歲孩童表達對 curl 的喜愛與謝意,這讓他感到振奮。Stenberg 直言,維護開源軟體不是浪漫的理想,而是長期艱難的責任。

Hacker News 上的討論則聚焦在開源資金支持的困境與可能的解方。許多評論指出大企業應當承擔更多責任,對這些關鍵軟體的維護提供金援並不過分,但現實挑戰在於如何找到合適的窗口,以及爭取到符合公司短期預算思維的支持。有些人建議建立中介組織或財務保護傘,像是 Softwar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SPI) 或 Software Freedom Conservancy,可以替不同專案分攤行政與財務負擔。另一個創意做法是企業支付維護者遠端「爐邊談話」或 Q&A 時間,透過顧問合約或教育訓練預算來輸送資金。

另一些參與者批評當前企業的「搭便車」文化,認為若有汽車品牌能率先公開支持 curl,不僅成本低廉,品牌形象更能加分。也有人提到德國聯邦政府透過 Sovereign Tech Agency 曾經捐助約 20 萬歐元給 curl,顯示政府資助亦是可能途徑。另一方面,社群還討論了 AI 程式自動生成錯誤報告或推薦修補程式的問題,這不僅增加維護成本,也突顯出人類驗證與責任意識的重要性。有人甚至認為依賴 LLM 作為檢查工具本身就是邏輯悖論,因為若需要專家驗證 AI 輸出的結果,那麼使用 AI 的價值便大打折扣。

綜合來看,curl 案例真實反映開源世界普遍存在的難題:程式碼驅動了無數裝置與網路應用,但維護責任卻落在少數幾位志工或單一維護者肩上。社群討論展現出對於開源資金支持、專案永續與 AI 影響的深刻焦慮,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新穎的嘗試方向。這不只是 curl 的難題,更是整體開源生態亟需正視的結構性問題。

👥 27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17858
Debian 13、Postgres 與美國時區問題 (★ 105 分)

Debian 13 的升級帶來了一個隱性的變化,對使用 PostgreSQL 並設定美國時區的系統管理員造成困擾。作者在將一台測試機從 Debian 12 升級到 Debian 13 後發現,過去使用的 `US/Pacific` 時區設定直接導致 PostgreSQL 無法啟動,日誌裡清楚記錄了參數錯誤。雖然一開始透過註解掉相關參數暫時解決,但卻造成後續應用顯示的資料時間軸出錯,顯示為依照 UTC(世界協調時間)而不是美國太平洋時間 (Pacific Time)。事後排查發現,原本常用的 `US/*` 格式已經不再被採用,需要改為 `America/Los_Angeles` 這類的「大洲/城市」形式。

令人失望的是,此次重要改動並未出現在 Debian 13 的官方發行說明中,連 `tzdata` 與時區變更也未被提及。事實上,這個更動早在 2023 年就已經被回報,`US/*` 型式的時區名稱已經被移到 tzdata-legacy(舊版相容套件)當中,但 Debian 並未在升級時給予提醒。因此,作者將自己的發現當作公開服務資訊,提醒其他系統管理員準備面對這個潛在陷阱。

在 Hacker News 討論區,許多使用者補充背景脈絡。實際上,`US/*` 等國家代稱的時區自 1990 年代起就被標註為過時,IANA(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時區資料庫早已規範以「大洲/代表性城市」方式命名,例如 `America/New_York`、`America/Los_Angeles`。背後原因除了避免政治爭議外,也確保對歷史資料的穩定性。然而,儘管如此,許多人因為習慣、沿用舊有設定檔或範例文件,以及第三方軟體延續支援舊格式,導致這些時區名稱依然廣泛存在於系統與應用程式中。

部分開發者指出,類似的情況顯示出自由軟體世界中溝通不足的問題:雖然 IANA 與社群早已公告更動,但缺乏有效的途徑讓普遍使用者得知。而 Debian 這次將舊版時區移到額外套件 `tzdata-legacy`,讓沒有安裝該套件的系統直接出錯。有人建議應該更積極提供升級提示,否則開發者與使用者將不得不透過錯誤日誌或論壇自行摸索。

討論中也出現若干建議,例如:伺服器最佳做法應該統一設定為 `Etc/UTC`,以避免跨時區應用造成混亂,再由前端應用或使用者介面決定正確時區顯示;同時提醒管理員可以透過 `timedatectl list-timezones` 指令來確認最新版本系統支援的所有時區名稱。整體來看,這起事件凸顯了系統相容性、技術慣性與社群溝通之間的張力,提醒企業與個人管理員在升級系統時必須額外注意看似微小但實際影響重大的設定差異。

👥 34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1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