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E 推出自家 Linux 發行版 (★
138 分)
在 Akademy 2025 中,KDE 專案推出了 KDE Linux alpha 版,這是一套由 KDE 團隊自行打造、旨在「整合所有 KDE 軟體最佳實作並採用最先進技術」的發行版。它以 Arch Linux 套件為基礎,但絕非典型的 Arch 衍生版——系統不內建 pacman,其他組件要麼透過 KDE Builder(KDE Builder)從原始碼編譯,要麼以上傳格式 Flatpak(Flatpak)安裝。KDE Linux 的目標場景橫跨家庭、企業與 OEM 安裝等,雖然目前仍有多處未成熟的設計,但它呈現了 KDE 開發者心中理想的完整桌面系統模樣。
在系統架構層面,KDE Linux 採用只讀根(immutable)設計,根檔案系統(/)為可寫入的 Btrfs(B 树檔案系統,Btrfs)卷,
/usr 則掛載為增強式唯讀檔案系統(Enhanced Read-Only File System,EROFS),並以單一映像檔為後端。系統更新時會以原子化方式替換 EROFS 檔案,並預設快取多達五個映像,讓使用者能夠隨時回滾到先前版本。目前更新機制由 systemd-sysupdate 負責,雖尚未支援差異更新(delta update),使用者需預留至少 30 GB 空間儲存快取檔案。除了系統核心組件,應用程式可使用 Flatpak、Snap 命令列工具或透過 Distrobox 在容器中安裝其他發行版的套件。
長期規劃方面,KDE Linux 將分為測試(testing)、發燒友(enthusiast)與穩定(stable)三個版本:測試版每日自 Git 建置、類似 KDE neon 的不穩定釋出;發燒友版則納入應用程式的 Beta 或正式版;穩定版僅收錄通過未來品質指標的釋出軟體。安裝可直接在實機或透過 virt-manager 虛擬機執行,目前尚未支援 UEFI Secure Boot(統一可擴充韌體介面,UEFI)。由於專案仍仰賴個人系統,未來將搬遷至官方基礎建設,並擬定安全公告機制;由於無法即時套用 Arch Linux 發布的安全更新,使用者在漏洞修補上至少會落後一天。此外,專案以「長者議會」模式治理,Harald Sitter 擁有最終決策權,並已規劃終止支援後的後續轉移方案。
社群討論對 KDE Linux 的必要性與定位展開熱烈辯論。有評論認為同質性極高、Flatpak 已能在任一發行版部署 KDE 應用,無須再自行維護新發行版;也有人指出與 SteamOS、openSUSE MicroOS、GNOME OS 等影像式系統有相似架構,KDE 應聚焦改善使用者體驗而非重製輪子。另有觀點強調,KDE Linux 提供了硬體夥伴(如 Slimbook、Tuxedo)的 OEM 對應機制,能推動首席體驗(out-of-the-box experience)工具發展,並透過實作展示建立與維護桌面發行版的挑戰。
在顯示伺服器與套件管理方面,Wayland-only(僅限 Wayland)政策成為討論焦點:有人分享過去切換到 Wayland 後遇到的各種問題,亦有人表示近年已相當成熟,X11(X Window System)缺乏混合 DPI、變頻更新(VRR)與 HDR 支援才是真正桎梏。關於套件管理,社群提到 immutable 基底無法直接新增核心模組,必須仰賴根分割區(/)可寫入的特性或容器技術;也有人對 Flatpak 與 Snap 生態的活躍度與維護狀況提出疑問,認為此一新發行版能否解決這些痛點仍待觀察。整體而言,KDE Linux 受到理想主義者與實用主義者並存的評價,社群既期待其推動生態創新,也關注其是否能在穩定性、更新機制與套件支援上真正落地。
👥
70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20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