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來說,GPL 原始碼終將變得無關緊要 (2015) (★
31 分)
作者以過往基礎建設程式的發展經驗為基準,提出兩個核心主張:一是隨著時間推移,所有實用軟體都會出現高品質的開放原始碼實作,尤其是作業系統核心、資料庫、編譯器、函式庫等關鍵基礎;二是任何大型企業都能依需求自行重製同樣功能的軟體,但如果已有品質優良且授權寬鬆的開放原始碼版本,他們通常就不必從頭開始。作者因此認為,無論採用哪種授權模式,最終開放生態系與軟體堆疊都會自行成形並主宰市場。
在此基礎上,作者指出 GNU 通用公共授權 (GPL) 利用技術優勢嘗試推動原始碼自由,但開發門檻隨著工具與語言不斷降低,寫程式變得越來越容易,新的實作不斷湧現。市面上同類軟體的額外功能貢獻隨著成熟度提升而遞減,GPL 的「必須貢獻」機制反而成為阻礙,讓開發者必須花費心力釐清動態或靜態連結的法律問題,甚至要匯入自訂設定檔,對企業或採用 GPLv3 的專案更可能面臨耗時的法務審核。
與此同時,BSD、MIT 與 Apache 等寬鬆授權專案不具此類限制,因而具有更佳的存活特性。企業往往因為法律團隊拒絕 GPL 授權的風險,而選擇採用寬鬆授權版本,同時更樂於將修補程式回饋至社群,因為提交補丁通常比維護分支更經濟。這種優勢形成正向回饋迴路,吸引更多開發者與企業資源投入,使寬鬆授權的生態逐漸壯大。
事實上,無論資料庫、網頁伺服器、主流程式語言還是瀏覽器等領域,都能見到此趨勢。近期 C 編譯器領域中,以寬鬆授權著稱的 LLVM (一個開放原始碼編譯器基底架構) 因其授權更具彈性而獲得蘋果贊助並持續成長,逐漸取代了以 GNU 編譯器集合 (GCC) 授權的主流方案。唯一例外是 Linux 核心,仍以強大工程團隊維持技術領先;至於雲端服務層面,如 Google 搜尋或 Facebook 這類高基礎架構成本的服務,尚未出現足以匹敵的開放原始碼替代方案。
在 Hacker News 討論中,多數開發者支持作者觀點,指出企業法律部門通常全面禁止 GPL,以避開意外汙染和合規風險,因此傾向採用 BSD/MIT/Apache 授權,並將修補程式回饋至社群。也有參與者強調 GPL 主要保護最終使用者權益,而不是開發者自由,並舉出 Git、Blender、MySQL、Krita、QGIS 等成功 GPL 專案作為反例。另有人探討技術優勢與社群共治的驅動因素,並認為開發者熱情與實務需求同樣左右專案成敗。討論中更提出未來人工智慧 (AI) 產生程式碼的崛起將重塑授權生態,焦點或將從原始程式碼轉向 AI 模型權重的公開與共享。
👥
71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605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