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的 早期發展史 (2023) (★
102 分)
Lars Wirzenius 講述了 Linux 早期的發展歷程,回憶自 1988 年在赫爾辛基大學攻讀電腦科學期間,與剛認識的 Linus Torvalds 一同探索 Unix 與 Usenet 討論系統的經驗。兩人在修習 C 與 Unix 程式設計課程時,已開始關注作業系統內核架構,並熱烈討論 QNX 與 Plan 9 等當時較知名的系統,展現出年輕學生對技術創新的無限熱情。
1991 年,Linus 購入了第一台搭載 386 處理器的個人電腦,期望藉此深入研究多工處理與 32 位元運算。他從遊戲 Prince of Persia 與家用版 MINIX 入手,進而自學 Intel 組合語言,初步打造出一個能以螢幕上交替顯示 A 與 B 來展示多工作業切換的作業系統原型。隨後,他逐步擴充功能,引入鍵盤與序列埠驅動、VT100 螢幕終端模擬、調製解調器連線以及檔案權限等基本操作,使得該系統在大學網路上的應用越發成熟,甚至出現過因錯誤封包導致 Sun 電腦癱瘓的趣事。
自 1991 年在 comp.os.minix 討論區首次公開後,Linux 經歷了從初版名稱 Freax 到因上傳 tar 檔而被改名為 Linux 的轉折,並在 1992 年因採用 GNU GPL 授權而確立其開源地位。隨著虛擬記憶體、以太網與 TCP/IP 網路支援,以及 X11 桌面環境的成功移植,Linux 從一個實驗性質的小專案,迅速發展成第一個能夠自行編譯、上網及多工運行的穩定作業系統。後來紛紛出現的發行版(如 SLS、Slackware、Debian)和整個開放原始碼運動的興起,更讓 Linux 成為如今遍佈全球、運行於各式裝置甚至太空與火星探測任務的技術奇蹟。
👥
19 則討論、評論 💬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3225686